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是中医发展的一大亮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可以开展的技术服务包括膏方、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帖敷、足疗、药浴、熏洗(蒸)、药膳、刮痧、砭石、音疗等;鼓励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评估、健康功能检测、健康调养咨询等服务项目等。
|
|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氛围、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大健康治理格局,促进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加大治未病技术推广和应用力度,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大力传播和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和市级中医诊疗中心,持续推进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内涵建设。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提高重大疑难疾病、危急重症的中医诊疗水平。大力发展针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将增设中医疫病课程 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0月26日晚发布,该文件是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文件。全国中医药工作大会刚刚结束,这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这些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昭示着,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强调,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要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要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要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要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实施名医堂、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要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要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8月27日表示,将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